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激勵廣大青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7月12—8月3日,在研究生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指導下,安徽工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生紅色研學實踐隊先后前往馬鞍山百峰村、興圩村、紅光村等鄉村開展實地調查研究,探究鄉村振興的具體推進路徑。
爍玉流金,綠樹成蔭。走進安徽馬鞍山市的美麗鄉村,空氣中彌漫著田野里林蔭間飄來的陣陣清香,一幅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和諧農村新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馬鞍山全市上下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緊緊圍繞五個振興,注重“點線面結合”,突出農村本土風貌,打造特色景觀節點,在鄉村振興中取得了眾多成就。在前期了解鄉村五大振興的基礎上,實踐團隊隊員選擇了馬鞍山市具有代表性的百峰村、興圩村、紅光村為重點調研對象,從點切入,串點成線,以線概面,剖析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首先,實踐團隊隊員們來到了百峰村。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丹陽鎮百峰村創新性地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鄉村振興建設工作,打造了百峰鄉學堂。走進百峰鄉學堂,實踐隊和村民們一起上了一堂課,主講人張建軍談到了鄉村的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關系和以及怎樣堅定文化自信。隨后,實踐隊成員就百峰村鄉學堂發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青年群體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發揮等方面與張建軍進行了深入交談,張建軍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認真進行了解答,并向大家介紹了百峰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鄉一采一平臺”路徑,五鄉即鄉學、鄉宿、鄉廚、鄉宅、鄉游,一采即農副產品,一平臺即運營平臺。張建軍還向大家介紹了百峰村實行的生態文明積分制度和百峰村“文明銀行”。通過“文明銀行”的建立,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經過深入地交流,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之“基”,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新時代青年要以專業知識為背景,使黨的創新理論在鄉村遍地開花,并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隨后,實踐隊隊員來到興圩村。位于馬鞍山和縣西南部的興圩村,三面環河,南有太陽河,北有得勝河,西有八字河,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在興圩村駐村書記郭道江的帶領下,實踐隊來到興圩村黑木耳種植基地、藕塘種植基地、蘆筍種植基地等村集體產業項目現場。郭道江向大家詳細介紹了興圩村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的歷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克服方法、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通過產業基地的參觀,隊員們深刻地感受到產業振興是從“輸血”到“造血”功能推進的新動力,不僅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和就業,也為振新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參觀產業基地后,團隊成員分別對百峰村的書記齊道江、團委劉文進行了采訪。在采訪的過程中,團隊了解到鄉村振興工作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指導、離不開黨組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村委干部帶頭作用的發揮,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構建現代化鄉村體系的基石。新時代青年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為實現鄉村組織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最后,實踐隊來到紅光村。跟隨紅光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胡衛東、副隊長黃寧輝的腳步,實踐隊先后參觀了紅光村瓜蔞種植基地、黃花菜種植基地以及由我校校友企業援建的瓜蔞基地污水處理項目。在實地調研中,實踐隊不僅了解了紅光村瓜蔞籽、黃花菜產業的發展情況、種植技術、產品功效及市場銷售情況;也近距離感受了現代技術在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實地調研結束后,實踐隊與駐村工作隊進行了座談交流。胡衛東向大家介紹了紅光村的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發展前景等情況,并談到紅光村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各界人才的支持與幫助,各行各業的人才幫扶為紅光村的振興提供了源頭活水和動力引擎。座談結束后,隊員們結合本次實踐調研計劃與駐村工作隊及村干部進行了一對一訪談交流。在調研和訪談過程中,隊員們看到了產業、技術、人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紛紛表示要學好專業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走進鄉村、田野,通過實地調研、訪談調查等方法,把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學問做在祖國大地上。調研隊員們紛紛表示,新時代研究生應學好專業知識,主動扛起歷史責任,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